第十四节 决裂 (第3页)
以末将之见……”
这样的问题以前不知道已经想了多少次了。
黄石胸有成绣,毫不迟疑地娓娓道来。
辽北地成吉思汗和辽东的毛帮主肯定会经常出来转转,所以后金主力总有离开辽中平原的时候。
现在黄石也有信心凭借辽南的兵马对抗后金五成兵力,如果加上关宁军帮忙,黄石认为强攻下耀州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一旦能站稳脚跟,黄石也就不太畏惧了,后金军全师而来他也有把握坚守一段时间。
如果后金军真的全师而来,不要说朝鲜地毛帮主了,就是辽北的成吉思汗也绝不会赋闲在家里的。
等控制住耀州、海州后,剩下的工作就是一路修堡攻入辽中平原。
黄石直说得口干舌燥,端起茶碗一饮而尽。
袁崇焕等他把茶水扫荡干净后又问道:“那这一切要多久呢?”
“嗯……”
黄石沉思了一会儿,进入平原后为了保证补给线需要修筑供应线,辽中还有不少坚城,建奴的军队也很顽强,大明地文官不可避免会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所以战局不能保证一帆风顺:“五年左右吧,即使建奴主动退回建州,把他们彻底荡平也不会超过十年。”
“五年?太短了,黄石你在哄我开心么?”
袁崇焕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
黄石觉得兵力靠得离沈阳越近越能有效威慑后金政权,这也是他把突破口选择在耀州地原因。
但袁崇焕显然不同意这个看法,他认为海路不可靠,最终还是要从辽西走廊一路修堡垒出去。
黄石不愿意正面反驳他,就采用迂回路线:“陆路确实稳妥,不过一路又要多修筑无数堡垒,恐怕花费时间、银钱不在少数。”
袁崇焕拍案赞道:“正是,黄将军说得好,这一路下来,要从宁远一路修到三岔河,再从三岔河修到辽阳,恐怕没有个十年、花费上几千万两白银是下不来的。”
这几句话真是说到黄石心里去了,也正是他希望劝说袁崇焕的理由。
黄石低声说了一声:“袁大人高见,所以末将以为还是设法夺取耀州,然后直入辽中。”
不想袁崇焕断然否决:“海路终不可靠。
况且也要耗时数载。”
赵引弓在一边听的是越来越糊涂,不禁插嘴问道:“袁大人可有妙策?”
“辽饷一年靡费三百万两,蓟镇四十余万,
就连东江镇也要二十四万两,国库早已经亏空。
天下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袁崇焕露出了一番悲天悯人的表情,唏嘘感叹了一番,然后带着神秘的表情问黄石和赵引弓:“你们可知道,魏公公为了为辽事筹备战马。
又新想出了什么对策吗?”
由于小冰河期地连续干旱,大明北方的马场产马数量不断下降,到了天启五年,北方各边镇都再无马匹可抽调向辽镇。
朝廷陷入缺马的窘境后,就有大臣建议按一条鞭例。
把甘陕各省上缴马匹的缺额摊给各省农民,多收些亩赋来买马。
而此时北方各省同样是连年灾荒。
魏忠贤是农民出身,深知农民的困苦,不敢采纳这种在灾荒年加赋地天才构思。
但马匹的缺额问题还是要解决,魏公公就下令赏赐给大批大臣和太监紫禁城骑马的特权。
根据大明会典。
皇室但凡赏赐给谁紫禁城骑马的殊荣,这个人就有义务进贡给皇室良马。
魏忠贤动员东厂地部下对大伙儿的财产进行了一番侦查后,一边大量赏赐给有钱的官员和太监这种“殊荣”
,一边成天催逼他们贡马。
等被赏赐的人完成了贡马的任务后,魏忠贤就会把特权收回,然后……然后再次赐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