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老阿爸的担忧(第3页)
亦风经常热心“指导工作”
。
上次多吉挤牛奶的时候,抱怨牦牛尾巴赶蚊子,老是扇到他脸上,亦风就指导他:“你为啥不拴一个砖头在牛尾巴上,把牛尾巴坠下去就好了。”
多吉采纳了这个好主意,牛尾巴果然垂顺了,多吉高高兴兴地埋头挤奶,没想到牦牛尾巴劲大,连尾巴带板儿砖一块儿挥起来,直接把那小子拍晕了。
亦风吓得吐舌头,还是多吉阿妈沉着镇定,她看了看儿子,从锅里夹了十几个羊肉包子给多吉留在一边:“让他睡会儿,醒了再吃。”
一觉醒来,多吉明白了“珍惜生命,远离亦风”
,从那以后,多吉就教给姑娘们这句专门对付亦风的汉语—“你行你上!”
“我上就我上!”
亦风牵着牛角上的绳子往帐篷里拽,牦牛懒得理他。
姑娘们只是笑。
“牵不进去的,别费劲了。”
多吉阿妈乐呵呵地打着酥油。
“为啥?”
亦风很郁闷,“牛不能进帐篷吗?”
姑娘们笑得更欢了:“活着不能。
牛知道。”
虽然大雨时停时歇,但是方圆几十公里的人家们难得住在一起,像聚会一样热闹。
那边,几个姑娘正在揉土和泥做着什么东西,娃娃们也抓着一把一把的泥搓成泥丸子打泥巴仗。
我饶有趣味地走过去看:“这是什么泥啊?用来干什么?”
“黏土啊,我们这个地方有很多黏土。
你看到那山里有黄色泥巴的地方那都是黏土矿。
我们挖来黏土做土炉子,晾干了用火一烧就硬了。”
我一下子来了兴趣,守在那儿不走了。
我记得狼山上就有不少这样的黄泥巴被旱獭从地下挖出来,狼山里应该有很多黏土矿吧。
早知道这黏土可以用来做炉子,我们在狼山守狼窝的那段日子,就不用可怜巴巴地在小土坑里垒着石头烧水了。
这技术得学习,我索性蹲下来看她们做炉子。
她们先把黏土和匀,在一块塑料布上拍平,做成了一个约6厘米厚、50厘米宽、60厘米长的泥板,在泥板中下部开一个巴掌大的门洞。
门洞上方对应的泥板边缘处切一个5厘米深、10厘米宽的缺口,土炉子的一个面就做好了。
照着这样做三个泥板,等晾得半干时,把三块泥板立起来,合成三角形,缺口向上。
拍上黏土连接三块泥板,让它们竖立稳固。
再单做一个长方形的泥槽接在其中一个泥板的上方。
等它完全干了,一个野外的简易泥炉子就做好了。
从侧面看,泥炉子就像一个小小的烽火台。
从上往下俯瞰,后方带着一个方形泥槽的三角形泥炉,像一个大大的箭头。
使用时,炉子上方的泥槽是用来输送牛粪燃料的。
水壶或锅放在三角形的泥炉子上后,每个泥板上方的缺口都可以为火苗透气,泥板下方的门洞是用来掏出炉灰的。
当炉子里烧起了炉火,黏土就被慢慢烧硬,趋于半陶化,一个成年人踩在上面都没问题。
这炉子可以用好几个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