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一起谈话的中心议题是董卓太不够意思,太对不起并州军的弟兄们了,大家舍生忘死、背井离乡跟随董卓到长安来,头上顶着忘恩负义、卖主求荣的骂名,为董卓的事业出生入死、玩命打拼,到头来得到的却是如此不公。
    说心里话王允对吕布的为人倒也未必能看得上,仅是“卖主求荣”
    这一条王允就能鄙视他一辈子。
    但现在为了反董大业,王允也跟吕布套上了近乎,说到对董卓的不满时,王允随声附和,添油加醋,有时还会编一些不利于董卓和吕布团结的小道消息,让吕布越想越恨,越想越觉得跟董卓这一步棋错了。
    这时又发生了两件事,坚定了吕布反董的决心。
    第一件事情是,董卓曾经为小事和吕布翻脸,并差点儿把吕布杀了。
    董卓这个人性格急躁,冲动起来做事不计后果,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对吕布不满意,拔出手戟就朝吕布扔了过去。
    手戟是一种防身的短兵器,类似匕首,可以随身携带,或刺杀或投掷,都可以立即要人命。
    幸好吕布号称飞将,身手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躲过了。
    事后吕布主动承认错误,董卓的气也消了些。
    对董卓来说这事可能就过去了,对于吕布,心有余悸之下增添了新的许多不满。
    第二件事情是,吕布勾引了董卓身边的侍女,心里很不安。
    董卓让吕布负责自己的安全保卫工作,这样吕布就可以经常出入董卓的内室(中)。
    从这个安排看,董卓其实还是信任吕布的,这与吕布自己的内心感受有差别。
    董卓曾明确吕布是自己的养子,他从来没有否认过这件事,只有最信任的人才能放在最关键的岗位上,这就是疑人不用,董卓做到了。
    问题是董卓的领导艺术过于粗放,如果信任吕布,就应该让吕布感到安心,既要疑人不用,更得用人不疑,对手下的人既要严厉,又要关心和爱护,随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
    董卓哪懂得这些?董卓一方面重用吕布,另一方面表现得很严厉,说打就打,说骂就骂。
    吕布利用工作方便,一来二去跟董卓的一个侍婢好上了,吕布很担心这件事最终会被董卓发现,所以很紧张。
    在王允的努力下,吕布、李肃被成功策反,吕布开始还有些犹豫,对王允说:“我也想杀董卓,怎奈我们还有父子这层关系!”
    王允觉得他的话可笑,劝他说:“你姓吕,不是董卓的骨肉。
    现在大家都愁着怎么让他死,还说什么父子呢?”
    吕布最终答应参与王允的刺杀行动,除掉董卓。
    当时为防备关外武装,董卓把凉州军的主力都布防在了陕县、潼关一线,长安的势力相对薄弱,这为王允、吕布下手提供了机会。
    初平三年(192)4月23日,董卓进宫参加朝会,吕布安排李肃以及秦谊等10多名勇士穿上卫士的衣服守在董卓必经的宫门附近,待董卓在此经过时将其刺杀。
    消息传出,长安城里压抑已久的人们终于扬眉吐气,大家载歌载舞,举行了盛大的狂欢。
    有人卖掉了珠宝首饰和漂亮衣服,换来酒肉进行庆贺,长安城大小街道上都是欢乐的人们。
    王允随即下令释放监狱里的荀攸等人,把董卓的弟弟董旻、侄子董璜等董氏家族成员全部诛杀,把董卓的尸体拖到长安城里最热闹的集市上示众。
    又派人去郿坞,把那里的董氏族人就地处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