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亚里士多德却以雕刻为例子,将原因分成了如下四个种类。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首先,如果没有青铜、大理石、黏土,雕像就不可能存在。
    此时,青铜、大理石、黏土为雕像的“质料(hyle)因”
    (从何而形成)。
    其次,便是“形式(eidos)因”
    (为何物)。
    也就是说雕刻表示什么。
    雕刻家在雕刻雕像时,形象已经在他内心形成。
    他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最后,是“动力因(efficientcause)”
    (动之始源)。
    如父亲是孩子的始源一般,雕刻家就是雕刻的动力因。
    除了这些原因以外,亚里士多德还考虑一个,即“目的因”
    (是为何而成立的)。
    大自然有很多东西可以作为雕刻材料,也有怀揣各种创意的雕刻家。
    但是,如果雕刻家没有想创作雕塑的意愿,那么雕刻本身就不可能诞生。
    雕刻家一定是出于某种目的,比如,为了让自己开心或出售而进行雕刻。
    苏格拉底留在监狱里的“真正原因”
    ,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目的因”
    。
    结合苏格拉底的例子来讲,苏格拉底留在监狱并非身体状况使然,“真正原因”
    即是“善”
    ,也就是说,他做了判断,认为留在监狱里是对他的“善(好)”
    ,这个判断便是他的行动之“目的”
    。
    阿德勒的“原因”
    论
    阿德勒也一样,对于一个行动他会提问“为什么”
    ,此时他选择“原因”
    (cause)这个单词来表达“为什么”
    。
    请注意,该单词在此处并非指代“严密的物理学、科学意义上的因果律”
    。
    (《儿童教育心理学》)我们并不是在讲,先有了一个“原因”
    ,从而导致被称为问题的行动发生。
    阿德勒通过提出“为什么”
    ,试图找到行动之“目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