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法:吐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其高者,因而越之”
    ,指病所在上部(高),如咽喉、胃脘等病症,可用升散或涌吐(越)的方法治疗。
    张从正在他的《儒门事亲》中就说: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串雅》记载“顶、串、截”
    为走医三......。
    所谓药上行者皆曰顶;下行者皆曰串;故顶药多吐,串药多泻;截者,使其病截然而止。
    顶、串之法很类似于吐、下之法,至于截法,凡是能迅速终止疾病发展进程,迅速取效的方法都可以称为截法。
    吐法是通过药物以及外界刺激,使人体产生呕吐,以去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病邪侵入人体内部,如果所在的部位较高(胃脘以上),那我们就可以采用发越、涌吐的办法来进行治疗。
    这句话也大致指出了吐法的适应症,那就是当致病物质(如毒物、宿食等)或病理产物(如痰涎等)停留在人体胃脘以上部位而形成的各种病症,我们就可以使用吐法,使这些致病物质或病理产物从口腔排出体外,从而减少或消除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的进一步伤害,并恢复人体原有的内在平衡。
    任何一种治法的选择,实际上都是中医“因势利导”
    观念的具体体现。
    但由于吐法在使用过程中会给病人带来某些不适,不易为病人所接受,还有些病人对吐法存在恐惧心理,所以目前很少有医生在临床上使用这个吐法了。
    事实上,吐法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有着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效果。
    比如说饮食积滞在上脘,引起胸膈饱胀、胀闷不适、嗳腐吞酸、饮食不思等病症,时日较短者,如果用吐法使积滞在上脘的食物得以吐出,那患者立刻会感到明显舒适和轻松感,这种效果是消食药远远比不上的。
    再比如,误食了某种毒物,如果立刻使用吐法,将毒物吐出,则可以把毒物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等等。
    本人曾治愈一例小儿咳喘的患者,因患儿不会吐痰,痰液均被吞入胃中,咳喘半月余,近几天不进食,切脉时右关郁浮而滑,后采用压舌根促其呕吐,竟然吐出棉花絮样白痰一摊,患儿当儿即开始进食,咳嗽吐后减轻大半,随后调理脾胃而愈。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痰饮方后,备有点天突、捏喉结法,来刺激咽喉部,起到涌吐,此上两法,不需用药,起效甚捷,唯医者需自身体验,感受其妙处,加深印象。
    如此则危急之时,仓促之间,可以随手取效,本人切身实验过,疗效确切,不可小视此法,附如下:
    1、治痰点天突穴法:
    点天突穴以治痰厥,善针灸者,大抵知之。
    而愚临证体验,尤曲尽点法之妙。
    穴在结喉(颈间高骨)下宛宛中。
    点时屈手大指(指甲长须剪之)以指甲贴喉,指端着穴,直向下用力(勿斜向裡),其气即通。
    指端,当一起一点,令痰活动,兼频频挠动其指端,令喉痒作嗽,其痰即出。
    一妇人,年二十许。
    数日之前,觉胸中不舒,一日忽然昏昏似睡,半日不醒。
    适愚自他处归,过其村。
    病家见愚喜甚,急求延医。
    其脉沉迟,兼有闭塞之象,唇动。
    凡唇动者,为有痰之征。
    脉象,当系寒痰壅滞上焦过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