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有家有室的女人,也过上了近似于守寡的生活。
    这种痛苦折磨人,是一辈子的。
    比如,在唐代的睢阳保卫战中,张巡率领的唐军在断粮的困境下选择了吃人。
    首先吃的是老弱妇孺,而后是青壮年。
    假如你是当时生活在睢阳城中的百姓,你看着你身边的人一个个被吃掉,也许下一个就是你的时候,你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在我个人来看,战争最残酷的地方在于,当它一旦开始,就不再受任何规则的约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
    更为关键的是,从世界历史而言,战争中最容易死亡的不是军人,而是普通百姓。
    比如在抗战中,军民死伤3500万,军队死伤约在四五百万;阿富汗战争,难民550万,死伤人数50万,军队死伤5万。
    至于最近的伊拉克战争、IS,其中军民死亡的人数就更难以计数。
    所以,我到现在都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叫嚣战争。
    或许在很多键盘侠看来,我就是说说,到时候我又不参军,死亡也跟我没关系,但其实当战争真正爆发的时候,普通人比军人的死亡概率要高得多。
    毕竟,军人有武器,还可以随时转移,但你能抛家舍业四处流浪吗?在战争中,敌军因为作战失利或者找不到目标,转而屠杀平民泄愤的事件还少嘛!
    !
    !
    ……
    我觉得可能叫嚣战争的人可能意识不到的一点是,如今我们所能享受的便捷生活实际上是建立在物流和科技较为发达的基础之上的,由于这一体系运转的是如此流畅,经常让我们忽略了万一它们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但近年来不时爆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和局部事件,仍然在提醒我们现代城市生活有多么脆弱。
    比如一条高速公路出现塌方,就很有可能导致整个城市的蔬菜价格全部上涨;一个水库出现污染,就有可能导致几百万人无法得到干净的饮水。
    充足的粮食、干净的水源、随处可用的电力、及时的医疗服务、便捷的公共交通,这些平时习以为常的东西,在战争状态下全都不要想了。
    就连英美这样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一旦进入战争状态,物资的短缺也是常态。
    举几个例子,拿英国来说,在二战之前,英国人普遍不太喜欢吃胡萝卜,因为他们认为胡萝卜是牲口的食物,但是在二战开始之后,德国人凭借狼群战术,击沉了英国的大量商船,英国陷入了严重的物资短缺。
    为了鼓励人民吃胡萝卜,英国政府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忽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忽悠一直持续到今天,就是胡萝卜可以明目,英国政府宣称他们的飞行员之所以能在夜间击落大量的德国飞机,是因为英国的飞行员都吃了胡萝卜,所以它们能在夜间有很好的视力(当然,这样也把英国人的雷达技术隐藏了起来)。
    这样胡萝卜才开始在英国流行开来。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国家是美国,按说在二战中美国应该是大发战争财的,而且美国天高皇帝远,除了珍珠港之外,本土也没有遭到过攻击,似乎不应该出现物资短缺。
    但实际上,在二战期间,美国的物资还是出现了短缺。
    以肉类为例,二战前美国人的饮食中出现最多的是牛肉和猪肉,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肉类作为重要的军用物资开始大量供应美国军队以及对同盟国其他国家进行援助,于是美国的肉类供应变得紧张。
    于是这时候,美国政府开始鼓励大家选择食用鸡肉以及动物的下水——在过去,美国人是不太爱吃动物内脏的。
    为此,美国政府还聘请了传播领域的专家,说服美国民众选择食用动物下水。
    例如著名的传播学者卢因就因“牛下水实验”
    而一战成名。
    在中国,情况也非常类似。
    战争开始的时候,一方面,所有的资源都要优先军事用途;另一方面,由于物流通道被截断或者控制,物资短缺也是非常可能出现的。
    比如,南海发生战争的话,那就意味着,中国的石油进口的海运通道将关闭,而国内的石油消耗量也将会因为作战而成倍地增长,到那个时候,油价可能就不是七八块钱一升,而可能是100块钱甚至更高。
    同时呢,高油价也会导致运输成本升高,这样就会带来物价的全面上涨。
    与石油有关的化工产品,也将出现产量的下降,这意味着人们可能买不到好用的化妆品以及好看的衣服。
    这还只是生活方面的问题,如果因此对方选择禁止输入某些特效药物,就有可能导致很多本来可以治好的病人的死亡。
    此外,由于战争过程中物资运输的危险性增加,因此很有可能输入城市的资源就会变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