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季风吹拂下的土地 (第3页)
你们看,沙廉人在缅甸强制推行天主教,与当地佛教徒关系搞的很僵,结果惹来众怒。
我们应该还是要对宗教保持宽容的态度,除了某个教以外,其他信仰不要去管。”
陈守序补充道:“是的。
因为宗教的原因去打仗得不偿失,我们只会为自由贸易打仗。
或者,元老院认为有必要的其他战争。”
自由贸易的保护者,对刚刚脱离海盗身份不久的人是个新鲜名词。
看着人人若有所思的样子,这个话题太大了,他们还要消化一段时间。
以如今的局势来说,贸易毫无疑问是华人的优势项目,对于将舰队的军事力量和华人海上的贸易势力相结合带来的好处,舰队的人还是基本能理解。
林同文见他们讨论完了,继续介绍。
“东南亚的大宗交易品,原先主要是大米、香料、印度棉布和中国生丝,现在还要加上糖。
先说大米,马六甲在没有被葡萄牙人攻占之前,曾经是大米交易的中心。
暹罗每年出口1万吨大米,真腊出口7000吨。
我们金城曾经很依赖从真腊进口的大米。
勃固在被东吁征服之前,每年也能出口数千吨。
但在风下之地,最大的大米出口商是东爪哇的马打蓝,他们每年能输出2万吨到3万吨的大米。
光是马六甲,曾经每年都要接纳15000吨爪哇大米。”
军官们很吃惊,“就凭东南亚那些船?”
林同文道:“是的,不要小看天方教的海商。
马六甲王国很早就颁布了成文的《马来海商法》,如今马六甲王国虽然已经不存在,但他们留下的法典依然是我们交易的重要依据。
在这里,我也想向各位大人建议,尽快推出我们的海商法典。”
陈守序对亚兰比.罗伯茨说道:“罗院,海商法确实很重要。
你们下去抓紧落实,《马来海商法》也是我们立法的重要参考对象。”
罗伯茨答应道:“是的,阁下。
既然本地有被普遍接受的成文法典,那么我们参照欧洲的法律对之做些修改,应该不会太难。”
接下来是棉布和丝绸。
“如今的印度棉布主要由荷兰人提供。
我们统计了一下,荷兰人在过去的五年,运到巴达维亚的印度棉布价值15吨白银,棉布是荷兰人赚取白银最主要的商品。”
棉布实际上是来自印度的天方教徒和欧洲列强得以在东南亚立足的关键。
衣食是人类最大宗的需求,东南亚本地产的棉布产能不足,必须依靠印度供给。
日本此时也很缺乏棉布,日本的购买力就更强了。
风下之地正好位于此时世界上两大纺织品提供国,出产棉布的印度和出产丝绸的中国之间。
棉布和丝绸的重要性,不需要林同文强调,在座的人都知道。
这是可以当成白银使用的硬通货。
“本地国家中,爪哇、苏门答腊、望加锡都有一些劣等黄丝制品出产。
孟加拉和越南则能出产质量较好的丝绸。
当然,他们的丝绸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比不上中国丝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