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巴巴罗萨
~日期:~10月28日~
二十世纪30年代,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德国迅速崛起,而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采取的“绥靖政策”
则更加助长了纳粹德国的气势。
而此时的苏联,最高领袖斯大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
,划分两国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以及东欧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纳粹德国的军队很快就席卷了中欧、西欧大陆、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德国控制了欧洲包括法国、波兰西部、荷兰、挪威等16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
而这时的全世界,只有英国依托着英吉利海峡在独自和纳粹德国进行作战。
而此时苏联也配合德国从波兰它拿走了一半的领土,从罗马尼亚拿走了比萨拉比亚,从芬兰它拿走了汉科半岛和靠近列宁格勒的领土。
1930年代末的苏联,经过十余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但是生产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则远不如德国№外,苏全国也刚从疯狂的肃反大清洗运动中慢慢恢复正常的秩序。
在德军横扫欧洲之时,斯大林看到强大的德国必然会威胁到苏联的国家安全,便开始着手采取防范德国的系列措施。
首先将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工业有计划地迁移到乌拉尔山以东;对德国和谈,避免刺激德国。
稳住东方的中国,和中国签署《苏中和平条约》。
建立“东方战线”
,增加战略纵深等等。
在苏联的系列准备措施中,建立东方战线是最具争议的。
在建立东方战线的进程中,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条款占领了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芬兰、罗马尼亚等国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还遭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谴责∫事实上东方战线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也极其有限。
德国方面,西线战事的顺利进行,只有英国凭借后的优势在拼死抵抗,让希特勒感到有机会腾出手来对付东边的大国苏联了,而德国的情报机构对苏联的错误判断。
也让希特勒认为苏联是非常容易对付的国家,便开始着手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计划代号:“巴巴罗萨作战”
。
于是,对苏联的作战计划开始了。
巴巴罗萨计划是集中大量兵力。
以“闪电战”
从数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苏联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宁格勒和基辅等,把苏联红军的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
并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从而击败苏联。
巴巴罗萨计划出台半年后,苏联还浑然不觉,1941年5月1日。
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纪念国际劳动节,虽然英国等国和苏联间谍多次向斯大林汇报。
德国将在1941年夏进攻苏联,但斯大林认为。
英国和德国的战争见分晓之前,德国还没有能力进犯苏联。
他甚至怀疑,这是英国间谍为了将苏联拉入对德作战的陷阱而捏造的。
但是斯大林的判断却是错误的…
(据俄罗斯学者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出版的《二战秘密档案》(?pa3вeдka.tanhыВtoponmnpoвonвonhы?一书中披露,斯大林还曾有一个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
,该计划还比巴巴罗萨计划更早出台,只是由于苏联的战争准备还没有达到进攻的要求而被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先行一步。
)
希特勒对**的不爽是由来已久的,而这时的苏联不但是最大的,同时也是唯一的一个**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对俄国的进攻自然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何况希特勒一直索求着所谓的生存空间,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一书里,他清楚表示德国人民必须追求所谓的“生存空间”
也就是土地和资源,而这个生存空间应该能在东欧找到,所以苏德两国可谓是必有一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